close
台大財經系學長經驗談
學姐:台大財經系 劉宜鑫
日期:2005年8月

大考經驗分享

  考完試已經一年了,我接過幾個家教,也常有學弟問我如何準備大考,我無不傾囊以授。我喜歡幫助人,這讓我感到快樂,更覺得我有義務分享自己的經驗,讓更多人有機會心想事成。這篇文章純粹以個人的角度敘述我高三的那一年,包括心態的調適、讀書的要領和各科準備方法。我洋洋灑灑寫了一萬多字,大致可分為兩個部份,前半段談心法,後半段談功法。


壹、內篇

認清目標 誠實面對自己

  我一直很懷念高三那段日子,也一直相信,只要懂得訣竅,高三可以是很充實、安定、自在的一年。

  我的高一和高二這兩年幾乎完全奉獻給我所愛的社團了,玩得很愉快,不過想當然爾,書是唸得不怎麼樣了。儘管老媽擔心得要死,一再提醒我升學的壓力,我卻從來不緊張,總是請她放心,並拍胸脯保證我到了高三會把書讀好。我敢這麼說,是因為我早已經知道高三這一年,我只有一個任務──讀書──這一生就這一次最重要,若不盡力,砸了鍋,後果不堪設想。我從來沒有在父母或同學面前講大話,擔保我一定能上某校某系,但我讓他們知道,我會盡力。「盡力」是最重要的,至少,當最後的結果不如期望時,我不至於懊惱後悔。至於有沒有盡到力,我憑感覺就曉得了,有,心裡自然踏實;沒有,罪惡感立刻跑出來責備自己。

  至於我是否真的沒有給自己定一個目標?當然不是。我依照自己的興趣,希望能上外文系或英語系。這個目標對我來說有段距離,若想申請入學就考上,很不容易;但它卻又不是那樣遙不可及,畢竟比起鄰座揚言非台大法律系不讀的同學(我不會為了替自己壯膽而講這種話),我算是很務實了。


目標明確 心情不妨輕鬆

  既然我知道我這一年要做的事情就是讀好書,不能再貪圖爽快,打球打到爽,或是上網聊天、連線對戰到兩三點,而且我也知道我要讀外文系,目標已經很明確。於是我決定,要放鬆心情來準備大考。要是我當時窮緊張,盡做些揠苗助長的笨事,相信結果不會好到哪裡去的。

  我膽敢這樣想,是有理論基礎的。「欲速則不達」大家都知道,要完成大工程,必定是一步一步慢慢來的。譬如剛開始訓練球員的時候,教練一定安排最多的體能訓練,然後是次多的協調性、肌力、肌耐力等的訓練,最後才是投籃、傳接球或是球拍的技巧,各個階段的訓練份量加總起來,剛好是一個金字塔,體能訓練最多,細部球技訓練最少。準備考試也是一樣,國文要先具備足夠的文學常識,書要看得夠,才有閱讀能力,才寫得出文章來;數學固然要多看題型多計算,但如果沒有長期地訓練分析能力,訓練用自己的力量徹頭徹尾思考題目,那也是枉然。從來沒有聽說有運動選手短期內就能增進體能讓球技進步的,那些參加移地訓練或是培訓營的國手幾天就可以變強,是因為他們早已具備了基礎實力,而那些實力是長時間訓練的結晶,無法速成,窮緊張更無濟於事。

  「『適度』的壓力有利工作。」就讀書而言,最適度的壓力其實是很少的。明天就要考試、參考書還有兩本沒寫完、題目錯了三次還是錯....這都不夠資格稱作「壓力」。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壓力,就是深怕自己偷懶、放棄、妥協。雖然我們不能確定自己一定不能做到什麼,但至少我們都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麼。把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都做得好,就算沒有偷懶了──其實這真的很難。


好吃好睡 照樣運動聊天

  記得我高三這一年,進國家音樂廳聽了兩場音樂會、看了幾場電影、常跟社團學弟去比賽或表演、讀了一些課外書、棒球籃球照打不誤、偶爾也吹吹樂器、看看學弟練習,如果沒有這些活動,我覺得我早就發瘋了。我總覺得高三生活很自在、充實,除了因為有把書讀進腦子,獲取真知識,也因為我過著規律卻豐富的生活,在讀書之餘認真地享受生活。

  有些同學生活清苦得可怕,一天除了上八堂課,還要讀書到晚上十二點,封了這個禁了那個。他們通常在不久後就冒了很多痘痘,極速增胖,很少講話,有的人成績不進反退。

  我神經一向比較大條,也從不做虐待自己的事情。這是我正常一天的作息:早上睡得比較晚,到學校剛好上第一節課;中午吃飽飯,我必定散步,學校很大,繞個兩圈,或是回到社團看看學弟;下午──如果老師的進度和我安排的不同──有的課會被我拿來睡覺,最後兩節課會吃個飯;傍晚,我很少和一大群人出去吃飯,我會好好伸展一下,然後跑操場,至少一千五百公尺(聯考前改成中午時間去游泳),梳洗一下,差不多六點,開始讀書;一坐下去讀書,除了短暫地買個點心或問問題,我不會停止,一直讀到九點五十學校關門,我才離開;捷運上,我把握機會跟同學聊天,或是用MP3聽英文廣播(每天要聽完半個小時);回到家趕緊看個新聞、體育戰報,或是料理東西軍什麼的,順便吃老媽替我準備的點心,跟爸媽聊聊天,最後花半個小時上個網,十二點左右睡覺。

  有時候心情很不好,我便只讀到九點,痛痛快快打個球再回家;有時候進度讀完了,我就去吹個樂器。我養成了留校到十點鐘的習慣,假日也是九點到校,晚上九點回家。日復一日,每天都留了些時間給自己,所以我不曾覺得這樣的生活很枯燥無味;又因為我留校時間夠久,習慣待在一個人人都在努力的環境裡,自然而然便養成讀書的習慣了。

  我幾乎每天慢跑或游泳,比較少打球,因為慢跑的好處比較多。慢跑不容易受傷(我高三就因打球而受了兩次重傷),慢跑能運動全身,又長跑其實是鍛鍊意志力、專注力和耐力的運動,久而久之個性也能變得沉穩──這和高三整年的長期抗戰不是一樣嗎?

  如果要我說什麼是聯考考好的關鍵,我一定會說:讓自己有明確的目標、最適的壓力、放鬆的心情、規律的作息、豐富的生活。很簡單,就是這個樣子。


歸納法和演繹法的真諦

  提起這兩個名詞,雖是老生常談,但我可是花了很久的時間才領會了它們的妙用。讀書,尤其是應付升學的書,循序漸進、畫重點、做習題等等是一回事,但如何組織、整理所讀的知識,然後消化吸收,並能在需要的時候適當地從腦中叫出他們,則是另一番學問。

  歸納法跟演繹法分別為培根和笛卡兒兩位所提倡,他們既是科學家,也是哲學家。本來,這兩個方法是驗證理論的工具,各自有一定的假設與程序,並非三兩句話說得完的,不過我很不敬地、很不負責任地把歸納法解釋成「博覽資料而後整合成一個道理」,演繹法則是「由一個道理,推及出去,應用在不同的事情上」。前者就像宋明理學中程朱學派的的「格物窮理」,後者就像陸王學派的「直指本心」。

  這些東西跟考大學有什關係呢?在我的讀書方法裡,常常是先用歸納法,然後用演繹法。舉數學為例好了,我讀某本參考書,在「空間中的直線與平面」這個主題裡有十個題型,不外乎是幾條線跟幾個面交來交去的事情。我會先把每題搞懂,知道碰到平面相交時有幾種應對方法,兩歪斜線又有幾種方法。接著我來歸納,碰到這一些題型,有哪些定義可以幫忙,例如三垂線定理;要用什麼程序來判斷圖形、設統一的參數、或利用外積法。哪種方法常用,哪種要先用… 最後,我從經驗知道一套道理。下次碰到陌生的題型時,就應用這個道理。這個例子很明白,看似簡單,但我們常常忘了要這樣讀書。

  我再舉作文為例。剛開始寫聯考作文時,我隨興之所至,不按牌理出牌,得分總是不穩定。終於,我發現我不是那樣有才情的人,不用練習就能半小時內把作文寫得穩穩當當,於是,我開始應用歸納法跟演繹法研究怎麼寫好作文。我從論說文著手,先看了很多聯考高分範文,觀察別人在介紹不同的主題時,有哪些共同的筆法,接著看別人「起」、「承」寫到主題的什麼程度,然後仔細觀察他們如何「轉」進關鍵,營造文章最精采之處。看看好的文章都在哪幾段舉實例,實例和說理的份量怎麼分配,哪些時候舉反例,哪些時候走險路…等等,最後,自己得到了一套道理。現在輪到我拿一道陌生的考題來思考了,我依照歸納的道理,一步一步設計結構,發展立論…演繹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歸納法和演繹法雖然源自科學、哲學,但若用在「升學」,卻是處處可用。我是文組,還是將兩種方法應用在五門主科上,成功地建立了五個方便存取的資料庫。推荐給大家試試看,如果你肯用心研究,相信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


善用資料 讀書讀在刀口

  很多人小考不錯,段考平平,大考栽倒,除了可能是過於緊張外,另一個可能就是他們平時就朝著錯誤的方向準備。我想強調兩點,第一,目標放在聯考,千萬別被小考迷惑,考不好沒關係,畢竟有太多東西聯考是不考的;第二,常常注意自己的準備方向、格局是否和聯考一致。

  怎麼知道聯考考什麼?當然是看考古題了。我在高三開學時就瀏覽了各科近五年的考題,看看題型,看看難度,看看各科注重的能力。儘管每年考題的風格不斷在改變,但多觀察幾年試題,絕對會發現出題者不考的東西,還能了解試卷的遊戲規則,更甚者,若仔細鑽研每一題,往往能發現老師們引誘答題、安排線索的既定模式。例如,歷史科流行的史料題,解題的步驟往往是先從史料中找出特定的事件或新發明物品的描述,從而推斷相關事件或人物的年代,或是新事物發明的時間,接著再由史料的敘述口吻、立場等得知敘述者的背景,最後蒐集到完整的答題資訊。簡言之,先看過考古題,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準備時需加強的重點,安排最適合自己、最有效率的複習方向。

  高三的一年中,學校都會發下許多的資料,有的講心態調適,有的講考試制度,有的講生涯規劃,有的講健康須知,都是很寶貴的東西,要多多珍惜。許多人申請入學時才開始選擇校系、規劃生涯,不但草率,而且影響了指考的準備;有的人死讀書不顧身體,等到鬧出大病才來後悔…這些都是應該避免的錯誤。

  搞清楚準備的重點後,每個人都會安排自己的讀書計畫。我絕對不盲從學校老師的進度,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強項也有弱點,不跟老師走並不是罪過,反而是真正明智的作法。例如,我很早就決定先特重國英數三科,至於史地則放到週末一起念,而且是等到學測前兩個月再唸(我認為我這兩科對我來說可以速成。但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這樣做!)。決定這樣做之後,我的小考都亂寫,不及格也不在意,更不覺得丟臉。但我考前兩個月果真開始拼史地,盡全力衝,最後也唸起來了。只要對自己誠實,每個人都應該有自信地走自己的路。


貳、外篇

*我是社會組,所以只寫了五科,不過我相信有很多東西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不論是哪科,都要準備一本筆記本,用最精簡的方式把易錯的、易忘的、易互相混淆的東西記下來,反覆看,過些時間,就把已經沒問題的項目刪除,讓那筆記成為量身打造的考前總複習參考書。


深耕國文 長期仔細灌溉

  國文科不可輕棄!不論文組理組,這科都是決勝的關鍵。國文這科對沒有文學基礎的人來說,多半忘而卻步,胡亂唸一把,憑「語感」矇混;稍有基礎的人,在現今越趨靈活的考題下,也已不容易拿到高分。換個角度想,如果能好好經營這科,不是鐵贏了很多人嗎?

  我給想好好經營的人兩種參考方向:一是補習,二是參考我下一段的讀書方法。前者花大錢,但迅速學到補習班整理的考題趨勢、祕訣等等,如果認真讀好補習班的教材並且勤練,一定有效果,但,那些教材可是中國文學、歷史的超濃縮結晶,微言大義,若只讀那些而不從根本來,碰到新的變化時可能手足無措。後者,也就是我的方法,是社會組的念法,循序漸進,但卻是個長期的工程。

  先講最花時間的部份,就是增進「文學」的知識素養。這項工作雖不能立竿見影,成效難以量化,但卻是最純正的路子。唸多了不但不浪費時間,更是扎扎實實地在培養自己的氣質與智慧,終身受用無窮。我推薦兩本書:東大出版社的「中國哲學史話」,和正中書局的「中國文學史演義」。如果從小就沒有接觸中國文史,只看這兩本書,就可以明白大致的脈絡了。這兩本書寫得非常好,很通順,很明白,後者更是專門為中學生寫的,雖然書名看起來很枯燥,但讀起來卻不是那麼一回事。

  古文觀止是一定要讀的,剛開始很累,但每天看一篇,一個星期後就會感覺有收穫,一個學期下來,成效可觀。我的讀法是:先看譯好的白話文,把它當作短篇故事來看,如果是名篇(常考的,或是常聽到的)就再花個三五分鐘讀原文。好的句子不妨多推敲一下,背起來,作文時能賣弄一下那可不得了。古文名家都是作文高手,文章結構、敘事、說理、抒情的手法絕對不輸當代名人,更勝網路文章,如果肯花心思,分析作者如何處理題材、編排段落、運用修辭,不啻是在為作文加分。古文的閱讀題型方面,有一本參考書可以補古文觀止之不足──三民書局的「閱讀理解300則」,每一則都簡短而有趣,還有題目順便訓練解題技巧。

  針對字音字義和成語這類瑣碎的東西,不二法門就是「親自做筆記」,將讀書讀到的特別字詞手抄下來,為求複習方便,不要抄太多、太深的字詞,也盡量註解得精簡扼要。此外,每張考卷錯的題目都要讀過,把自己易錯的、常搞混的東西記下來,這才有效率。讀「字義」中的「之、而、相、見…」等字時,可以注意文句間的關係,觀察幾個方面:承接關係、類比關係、對等關係、轉折關係等,用科學的方法判斷該字的用法。

  新詩散文填空、重組是非常討厭的東西。去買一本建中楊鴻銘老師編的「新詩散文填空重組」(建宏出版社)吧,乖乖寫就對了。面對這種題型,絕對不可以一味憑感覺,而應該搞清楚主題真正要講的東西,盡量往其相關的方面聯想。注意修辭的方法,如果前文用譬喻法,那就小心看看前文有沒有喻體,然後小心地選出喻依,而非瞎猜。

  最討厭的東西莫過於國學常識──就是尚書如何如何,漢書怎樣怎樣,書信柬帖有的沒的。這種東西,我自己也是硬背的,一次記不好,三次總可以吧。這是記憶性很重的項目,必須常看。如果手邊沒有這類的參考書,我推薦建國中學國文科教學研究會的學習資料,中央日報出版,書店可以買到。

  剛開始寫聯考作文時,請應用歸納法跟演繹法,慢慢研究怎麼寫好作文。我自己是先從論說文著手,先看很多聯考高分範文,觀察別人在介紹不同的主題時,有哪些共同的筆法,接著看別人的「起」、「承」寫到什麼程度,然後仔細觀察他們如何「轉」進關鍵,營造文章最精采之處。又,看看好的文章都在哪幾段舉實例?實例和說理的份量怎麼分配?哪些時候舉反例?哪些時候走險路…等等,最後,自己會得到一套道理。這時便輪到我拿一道陌生的考題來思考了,我依照歸納出的道理,一步一步設計結構,發展立論…演繹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聯考作文,不論國、英,最忌諱的就是賣弄語法,加黑油添爛醋,拐彎抹角,「重點」太多,敘事雜亂;最穩當拿分的就是完整而標準的結構、明確切題的論點、循序漸進的鋪敘、清楚沉穩的用語,先求做到這些,行有餘力,再談修辭。

  當然,對有才情的人來說,這樣子規範作文,格局實在太小了。但是,在聯考時,我們沒有多少時間精雕細琢,而別出心裁的寫法又不一定符合每一位評審的口味。只有四平八穩的文章才能保證高分。這種寫作訓練不但能拿分,也對往後在大學甚至職場有很大的幫助。

  文學是很有趣的東西,多讀作品,我們會看到其中蘊含的藝術,那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把國文當朋友照顧,而非敵人,這或許是最重要的吧。


英文無懼 唯有認真而已
  
  我高三那年本來是想念外文系的,讀英文自然是不遺餘力,每天至少花兩個小時接觸它。高三以前,我的英文並不怎麼樣,「英文文法」這堂課還被當過一次,不過我從來不怕我念不好就是了,這可能和小時候多多少少接觸過英文有關。

  ” There is no royal way to success.” 和國文一樣,英文沒有速成的方法,不過我覺得英文比國文容易在聯考拿分。英文的題型不太變化,出題者所要求的、愛注重的東西不太改變,聯考的七千字就是七千字,作文也規定在150字以內,換句話說,遊戲規則是很清楚的。

  上了高三,絕對不能荒廢聽和說的訓練。持續聽英文,能增進接收英文資訊的能力和速度,可以幫助閱讀;看到例句就清楚地唸出來,有好課文就找個地方朗誦幾遍,可以幫助我們熟悉英文表意的方式和作文的方法。練習聽跟說不只有助於讀跟寫,更能增加對英文的熟悉度。這些練習既不困難也不耗時,還能真正加強英語文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讀英文,手邊不能沒有字典和筆記本,我偏好厚重的書本字典,因為好奇的我常常不經意地瀏覽其他的字,學了更多東西。我推薦朗文出版的最新版當代高級雙解辭典,其不論編排或例句都很適合高三生。筆記本是不用說的,有太多東西應該要筆記下來了。

  背單字除了古法──照字母順序刻進腦中──最好把拼音法練好。平常讀單字時就要把發音唸對,久而久之就只需記念法而不必背字母了。身為高三生,一定要注意同義字的代換,例如 confused, perplexed, baffled等等,更要小心地比較相似的字例如 mix, fusion, blend等等,而長得很像的東西更要留意,例如conserve, preserve, reserve這些字。這些東西都應該多抄、常複習。

  我有補習,高三上補殷非凡,高三下補劉毅,兩家都是很好的補習班。我把殷非凡的單字本很賣力地讀完了,片語本也是,當然,我都有把例句唸出來,不懂的字詞也一定搞到懂才算讀完。我想說的是,要善加利用手邊已有的資料,如果是已經整理過的,絕對要認真背完,一個都不少,還要反覆復習。如果還沒買單字本的人,誠心建議三民書局的1~4000(橘紅色封面)和4000~7000(綠色封面)系列,那是我所見過編排、例句、難度都很恰當的參考書。

  至於文法句型,除了要複習課本上所有的基本句型外,我強烈建議買一本「文法句型120條」或是「翻譯作文」這類參考書慢慢啃。之所以沒有推薦純文法書,是因為那太容易令人入睡了!我推薦的參考書類型雖然偏重於句型,但其實就是文法的菁華處,也是學測的「連連看」與「克漏字」最愛考的東西,常出的題目其實就是考那幾個句型,算一算不過一百多條。若專心寫完一本參考書,要應付考試,絕對綽綽有餘。

  克漏字、文意選填、篇章結構和連連看這幾個大題除了考單字能力、句型實力,還有判斷前後文的能力。和國文一樣,留心空格前後文句間的關係──承接關係、類比關係、對等關係、轉折關係等,用科學的方法判斷答案。

  不論是填空、閱讀、寫作,「轉承語」(transitional words)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項目,例如 however, otherwise, in conclusion, despite of 等等。轉承語不多,一定要把它們整理成一張備忘錄,背得滾瓜爛熟,熟到能在作文中適時使用,達到確立結構、展示思路的功用。

  閱讀測驗不必特別練習,畢竟那是單字、句型、篇章結構等的總匯。平日只要養成每日讀一到兩篇的習慣,功力自然增長。挑選的文章不必過難,其實平日考試的閱讀測驗題就很適合。讀文章,除了搞懂文句意思之外,也順便觀察作者的編排結構和常用的文句格式,例如子句、插入句、主被動用法、分詞構句等等的使用情形,不浪費每一篇文章。

  英文作文和國文作文一樣,都是成敗的關鍵。聯考的英文作文其實只是要求我們能寫出英美國家小學高年級生程度的文章,重點在於要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呈現敘事說理應有的結構。所以,一定要Keep It Simple and Straight(KISS),用最簡單,最有把握的寫法解決這一個大題。不論是什麼文體,大致上都寫三段。

我要特別感謝建中樂旗隊范家銘教練,是他告訴我這些作文的要領。范教練現為專業口譯員。

  如果是論說文,第一段就點名題目有多重要,為什麼我們要討論,說出你支持的論點;第二段大約舉三個論證支持該論點,或是提三個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最後一段只需重伸:根據以上所言的三個理論,結論應該如何如何,或是透過以上的三種方法,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把問題解決云云。簡單明瞭,卻足以得到高分。

  如果是抒情文,第一段先直截地言明心境、感受;第二段可依時序回憶情感的產生,或是提出三個思考路徑來解釋、反省這個情感;反省有結果後,第三段可以總結前文,加重描寫情感,也可以恍然大悟,發現自己應該改變心境,迎向陽光……。總之,全文的轉折要清楚,不要拖泥帶水,也不要牢騷滿腹、廢話連篇。

  如果是記敘文,第一段先言明事件的動機、參予的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的重要性;第二段,用非常簡略的文句敘述經過,並且刻意描寫事件的精采處或轉折處;最後一段一定要寫出事件結束後的感受和啟發。少了任何一個環節,這篇記敘文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此外,不論國、英的作文都應該注意字跡、語氣、段落分配等等,這些都是瑣事,我也不再多說。

  對多數人來說,英文是一輩子的課,往後只會面對更多英文,而高三可能是這輩子最後一次機會整理英文的基礎。有遠見的人不能怕英文,不能用苟且應付考試的心態讀英文。既然如此,就用積極的心態復習英文吧,背單字唸文法固然辛苦,但當自己能看懂某篇閱讀測驗的笑話或知識時,所獲得的喜悅將遠超過苦讀的辛勞。


應付數學 講究耐心細心

  認識我的人都清楚,我的高中數學是爛得可以,高一高二被當過兩次,補習也沒什麼用。因為自己總是考不好,高三時,我一度對數學失去信心,但我最後終於省悟:輕言放棄,少了這一科的成績,就少了許多可以選填的校系,無疑是阻斷了自己往後的發展,實為莫大的遺憾。

  話雖如此,我高三一年中,考試還是沒有及格過幾次。然而我繼續努力,拿出課本,從第一個觀念開始複習,寫習題,慢慢寫,有時一個晚上只寫了五題。我堅持訂正所有錯的題目,也堅持自行導出基本公式,並且反覆復習到隨時可以迅速地導出。有些公式需要適當地記憶,有助於迅速解題,我自己會將它們抄起來放在透明桌墊下,偶爾看一兩眼,也就記起來了。課本習題完成後,我開始用一樣的方法寫學校的學習資料、聯考題、補習班的模考題。儘管心裡還是不喜歡數學,但算數學已經成為我每天的功課,我在緩慢而痛苦的摸索中,享受偶爾成功的喜悅,久而久之,我已能掌握所有基本觀念,然後再慢慢地鑽研、磨練解題技巧與速度。總之,對每個主題的基本題型愈熟悉愈好。進階試題──就是聯考題──不過就是基本題的組合,對基本題能夠勢如破竹,才有機會處理聯考題型。

  因為我數學考試成績一直不理想,我不能確定哪些讀書法真的有效。我只能說,筆記、統整、演練、訂正是絕對錯不了的努力方向。筆記背不起來的公式,統整類似的章節(例如:求極值的各種方法等),多思考、演練經典題型,訂正每條錯的題目。

  我高一補過赫哲,但沒有認真上課;高二補過陳偉哲老師,也沒有好好上課;聯考前三個月,模擬考還是不及格,於是我去報了傅壹老師的模考班,目的是多拿些題目、總複習講義來演練,也訓練自己臨場發揮。其實我很後悔:高一時補赫哲的目的就是吃麥當勞、聯誼和翹課,沒有讀書;高二的陳偉哲老師教得很好,統整複習很有一套,我也沒把握;考前補傅壹,雖然聽不太懂他老人家的口音,也不習慣他的講解方式,但是很慶幸得到了許多資料。我無意褒貶任何老師,我只是想奉勸正在補習的人:好好學,認真練,別像我一樣,繞到頭來,發現最重要的是自己,而不是老師。


縱橫歷史 交叉分析精讀

  已經不能再用古法讀歷史了!硬背年代、死記人名早就無效,就連一遍又一遍地畫重點也過時了。我猶記得我的老師最喜歡講的:「啊,歷史就是要橫切,要縱剖。」現今的歷史考題趨勢正是要求學生貫串古今發展,比較中西文化,注重國際交流。「學而不思則罔」,不如試著用分析球隊戰績、觀測全球氣候或是世界經濟的心態與方法來讀歷史!

  當然,講究橫切縱剖之前,必要徹底地了解基礎的知識,這時慎選工具就很重要了。如果是對時代順序、人物、史常識還沒什麼概念的人,我誠心推薦所謂的舊版課本(國立編譯館版),若說編排邏輯,敘事手法和資訊的質、量,各家審定版都比不上它。此外,中國史的部份還可以買一本「簡明中國通史」(出版社忘記了),是寫給中學生看的故事書,用語淺白但內容豐富。

  有了基本概念之後,可以讀三民書局卓心美老師編的參考書,內有許多補充資料,圖表的設計也不錯。此外,應該應自己的需求,自行製作「時間表」這一類的圖表,也可以買現成的圖表集,讀書時放在手邊,不時參照,久之自然會有整體的概念。

  橫切、縱剖是什麼?簡單地講,橫切,就是觀察同一個時代其他的國家、文化發生了哪些事情,彼此有什麼連帶關係和影響。例如觀察葡、西的海權爭霸,可以發現,中南美洲此時開始被西方殖民統治,大量輸出糧食作物,蕃薯、玉米開始輸入中國,解決了中國的飢荒,進而讓中國有餘力發展手工業,輸出工藝品,賺進白銀,改變貨幣結構,特定地區成為工業區或糧食區,「蘇常熟、天下足」成為「湖廣熟、天下足」……等等。縱剖,就是研究同一個國家或文化專題,長時間下有什麼演變,又是如何演變。例如中國的相權制度的演變大致上有幾個趨勢,像是朝廷由一相成為多相,宰相權力被分化,皇權越發重,相權越發輕;天子近臣,品位既高,必定退居賢曹……等等。

  上段的方法要感謝我的老師──嚴佳芳老師──的提醒,她以多年的經驗整理出這樣的方法,讓我受益良多。若能將這些方法輔以歸納法和演繹法,並且善加利用圖表和筆記,用科學的方法念歷史,歷史將不再是永遠的夢魘了。


戰勝地理 得需一番苦功

  地理是我最討厭的一科,因為多數的內容都要記憶,雖然可以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付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但各國特色還是太過繁瑣,有時一點脈絡也沒有。  可能是我對這科沒有好感,念起來格外痛苦。如果不考試,我會很樂意地看看世界風情,但不想記憶。可是我不會放棄。有些同學和我一樣不喜歡地理,或是目標早就鎖定不採計史地的科系,於是斷然不唸史地,這實在非常冒險。「不喜歡」、「不用採計」和「唸不起來」、「不用讀」是不能畫上等號的。某事應該要做,自己明明有能力能做到,卻不去做,幾乎是個沒種的行為。

  苦戰地理,我除了竭盡所能地把握一切有脈絡可循的章節,還藉重一本好書的幫助──晟景出版社的「主題百匯地理篇」。這本書有獨特的編排方式(所有談地形的在一起,談氣候的在一起…),一切觀念從零開始介紹,最可貴的是書裡幾乎有「所有」的圖表,每年的學測和聯考的圖表多逃不過它的收集。老實說,我高三除了多看了幾遍課本外,地理科的複習全靠這本書的幫忙。

  我認為讀地理的不二法門就是常複習,難背的東西易忘,忘了就看,三五次之後就反而記得非常清楚了。碰到難背的東西,從小所聽的旁門左道伎倆全部都拿來試試看,只要背得起來,諧音法、象形法和編故事都是好物,不是嗎?


*讀書方法很多,以上僅供參考,不見得適用所有人,但是有很多道理是全天下都一樣的。常常想方法來面對問題,會很有成就感的。

*文中所提到的書名和補習班,都是我親身體驗過的,會寫出來純粹是分享心得,沒有替誰廣告的意思。


?、附註

一、劉宜鑫,1985年生,建國中學畢業,高中參加樂旗隊,慶幸自己能在這個有內涵的團體成長,留下了珍貴的回憶。社會組考生,93年指定科目考試總分412分,深信此功勞應歸給父母、建中的師長及同學。現就讀於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二年級。

二、本文歡迎轉錄,但請尊重原作者著作權,請勿修改或冒名。

三、請大家不吝指教,若有疑問,歡迎來信。
E-Mail: LiuYiShin@hotmail.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tin20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