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申請入學和推薦甄試預期將更為激烈
國內施行了數十年的大學聯招制度終於在今年畫下休止符,明年大學入學考試將是一個全新的局面。在過去因為有大學聯招的關係,許多高中學生對於申請入學、推薦甄試可能還只是抱持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但是每年參加申請入學、推薦甄試的大學校系數、名額數都不斷增加,報名的高中學生也越來越多。明年大學多元入學的新局面中,反而是取代原先聯招的考試入學“甲乙丙案”,大學各科系和高中學生可能都搞不太清楚,且原先所有“落點預測”、“選填志願”之類的電腦程式或分析技巧,明年完全不管用了,因此可以想見的,許多的高中學生會更加認真地準備申請入學和推薦甄試,競爭也會更為激烈。
l 申請和推甄的“難度”高,難有公式化的“致勝之道”
和考試入學比起來,申請入學和推薦甄試的“難度”似乎不高,考生只需要參加基本學科能力測驗,準備個人資料,和大學教授“聊天式”地口試十來分鐘,就完成了。不過從另一個方向來想,反而覺得申請入學和推薦甄試的“難度”非常高,原因是對高中學生來說,考試入學總有個準備範圍,參加申請入學和推薦甄試,卻很難捉摸這些大學教授到底在找什麼?
談這個問題首先要表達的是,每一個大學系所都有其自己的取材標準,考試的重點、程序都不一樣,甚至同一系所中不同的教授也各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大概很難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致勝之道”。不過這裡還是很願意就自己這些年來參與申請入學、推薦甄試考試的一些心得和觀察,特別是大學理工科系教授在作申請入學和推薦甄試的觀點和“心情”與各位高中老師分享,希望對大家輔導學生參與第二類組申請入學和推薦甄試能有所幫助。
l 大學教授如何看你的申請資料?
不論申請入學或推薦甄試,各校大抵都分成資料審查與口試兩個階段,如果第一個階段沒有通過,根本沒有參加第二階段的機會,所以如何讓自己的資料在第一階段就能夠突顯出來,是非常重要的。
思考如何準備一份能夠突顯自己的資料,首先要了解可能是,這些理工科的大學教授們多半都很忙,時間都很零碎,以元智大學機械系為例,這兩年我們每年都會收到兩三百位同學申請入學或推薦甄試(元智大學機械系絕對不是最“熱門”的科系!),為了評審的客觀性,每份資料都必須有三位以上教授同時看過。假設一位資料審查的教授看一百份資料,每份資料看五分鐘的話,就是五百分鐘,超過八個小時。所以在準備資料時第一個假設是,資料審查的教授可能不會花超過五分鐘時間看你的資料(除非你的資料特別有趣),而且在短時間內要連續看上百份厚厚的申請資料,審查教授一般都會近乎下意識地快速翻閱,尋找他∕她所要找的內容。
l 學科能力測驗成績非常重要
在申請資料中,大學教授要找什麼呢?很簡單,我們只想很快速地知道,這是不是一位優秀的學生。而對於一個完全陌生的高中生寄來的申請資料,大學教授最直接的判斷標準還是其成績,包括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和在學成績。
所以如果有人問我申請資料中什麼東西最重要呢?我一定回答是學科能力測驗的成績。一方面在推薦甄試或申請入學總成績計算時經常會採計學科能力測驗的分數,另一方面教授在作資料審查時學科能力測驗分數也大大影響了教授的評分,等於是“雙重採計”。所以要參加大學申請入學和推薦甄試,一定要認真準備學科能力測驗,考一個漂亮的成績。
我們系裡在作資料審查時,都會給審查教授一份學科能力測驗分數資料,包括各科每個級分的百分比,以及前標、高標、均標等等分數,審查教授都相當了解各科級分的意義。至於各個科目的重要性,當然有所不同,以理工科系來說,我們最重視數學、自然兩科,這兩個科目分數自然越高越好。另外英文的成績也非常重要,雖然不見得非要達到滿分或頂標之類的,但是如果英文成績沒有起碼的水準,也會嚴重影響理工科系教授判斷學生是否有能力快速吸收國外科技新知。
值得一提的是我覺得學科能力測驗在英文一科其實有不錯的鑑別力,這兩年我們都嘗試在口試時加入一兩個簡單的英文能力測驗問題,學生回答的狀況和其學科能力測驗英文成績有明顯的相關性。最後理工科系教授似乎的確比較不在意國文和社會的成績,不過這兩科成績如果差的離譜,當然也會影響教授對這位學生的判斷。
l 在學成績資料最好能有解釋
另外一個重要的判斷指標是在學成績。審查教授看到高中生提供的在學成績資料,比較頭痛的兩件事是,每個學校成績單的格式都不同,又都是滿篇數字,往往花了很多功夫還是看不懂這份成績單,另外就是大學教授往往不了解各個高中的水準和特色,看到一份自己不熟悉高中的成績單,免不了會擔心“普通高中第一名學生是不是還不如一流高中中等學生?”
所以提供在學成績時必須要注意的是,提供“資訊(information)”而非“數據(data)”,也就是說在學成績資料最好能有解釋。解釋什麼呢?首先可以先總體解釋一下你的成績,包括各科分數、排名、專長學科、較差學科等等,成績單反而可以列為附件。另外如果你的高中不是全國有名的高中,最好也描述一下你的高中在地區的狀況,高中的特色等等,應該有助於消除審查教授心中的懷疑。現在大學院校為了招生的緣故,都很注意對高中的“行銷”,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高中也能對大學適度行銷,讓大學教授認識或至少聽過你的高中,對於幫助你的高中學生參與申請入學和推薦甄試,應該也有相當的幫助。
最後在學成績各個科目中,以機械系為例,我們的教授會比較注意高中數學、物理、英文的成績,其他與化學相關的理工科系如化工系、化學系、環工系,應該也會很注重高中在校化學成績。
l 其他資料要寫什麼?
曾經看過一份申請資料,厚厚一大疊,把從幼稚園到高中所有的獎狀都附上來了,看完這份資料只覺得作父母真辛苦,從小就要幫孩子累積將來升學要用的資料,雖然這樣的資料可能沒什麼用處。有的時候看到學生申請資料中把自己從小到大詳細介紹一番,還附上許多成長照片或到各地旅遊照片,感覺上這類資料也沒有用。另外一類資料是一大票社團幹部、班級幹部當選證書,報章媒體經常渲染國中高中為了幫助學生升學而“全班輪流作班長”的異常狀況,因此學生這些幹部經驗除非有具體、特殊的成就或事蹟,否則可能也不容易打動審查教授的心。
申請入學和推薦甄試完全看成績錄取的話,那就直接考試入學算了,所以其他申請資料當然還是很重要的。那麼其他資料到底要寫什麼?我認為就是前面提到的具體、特殊的成就或事蹟。像是學生有沒有參加過科學展覽?有沒有參加過數學、語文、演講、寫作等等競賽?有沒有舉辦過大型活動?事實上原本推薦甄試的用意,就是希望學業成績不怎麼樣,但是的確有特殊才能的學生,能夠透過推薦甄試的方式突顯出來,順利升學。如果有一項、兩項值得講的特殊成就或事蹟,很詳實、深入地描述在申請資料裡,讓評審教授很快感受到“這是一位特殊的學生”,可能比一大堆亂槍打鳥式的資料有用得多。
如果實在想不出什麼具體、特殊的成就或事蹟可講,另外一項在申請資料中不可或缺的是,“我為什麼選擇XX大學OO系?”,“我為什麼選擇元智大學機械系?”這裡有兩個重點,一是我為什麼選擇機械系?二是我為什麼選擇元智大學機械系?如果你可以提出具體的說明,告訴評審教授你很清楚地了解你的性向在機械,而且根據你對各大學機械系發展方向的了解,你覺得元智大學機械系的哪些方向、內涵吸引你,讓評審教授感覺到這個學生清楚自己追求的方向和目標,這個學生適合元智大學機械系,也應該可以得到不錯的評價。
l 推薦信有用嗎?
為參加申請入學、推薦甄試的學生寫推薦信可能已經成為高中老師重要的負擔之一,我常常看到高中老師的推薦信是親筆用鋼筆寫的,讓我十分感動。所以本系在錄取優秀學生之後,也一定會致函給這些推薦老師,表達我們的謝意,並希望老師日後能推薦更多優秀學生前來本系。
所以答案是肯定的,高中老師的推薦信絕對是有用的,評選教授在作資料審查時,一封誠懇的推薦信和一封敷衍的推薦信也是很容易辨別的。評審教授在老師推薦信裡要找的東西,不是泛泛看起來像是敷衍的稱讚言詞,而是希望在老師的推薦信中能夠找到學生申請資料的一些“佐證”,例如學生描述其在科學展覽或其他競賽活動中的表現如何如何,推薦老師是否也有相同的評價?學生描述其多麼喜好機械相關事物,推薦老師是否也有同樣的觀察?老師在寫推薦信之前,如果能夠先了解學生申請資料的內容,就其內容提出一些具體的看法和觀察,這樣的推薦信可能比滿紙泛泛稱讚言詞的推薦信更為“有力”。
當然如果老師覺得這位學生其實不值得推薦,但又不忍拒絕學生,剝奪學生參與考試的機會,一封泛泛敷衍的推薦信,幾句略帶保留的言詞,評審教授其實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l 口試時間苦短,如何表現自己?
日前報載教育部為了防止多元入學成為“多錢入學”,將要求大學申請入學、推薦徵是採兩階段方式收費,且通過第一階段參與第二階段口試學生人數,不得超過錄取人數三倍。所以如果收到複試通知,通過第一階段資料審查之後,恭喜你,你已經有三分之一錄取機會了。
其實不必教育部的提醒,大學在各種考試的口試安排人數都不會太多,主要原因是要安排好幾位教授同時在一起連續好幾個小時,的確非常困難,系上常常需要停課一天或排在週末口試。其結果,每位同學口試的時間只能安排10到15分鐘,學生大老遠作了好久車子,緊張兮兮地等著口試,進了考場屁股還沒坐熱,考試已經結束了。在這麼短的時如何表現自己、爭取高分,的確是個難題。
也許有一些大學科系在口試時會訂定一些標準化的考試程序和題目,但是大部分的大學科系口試時的問題都幾乎是“隨機”的,事實上學生的學科能力在測驗分數、在學成績中都已經反映了,因此口試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測驗學生的學科能力,問題的回答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倒反而不一定是評分最重要的依據。我覺得口試時最重要的準備是心理上的準備,不要把口試當作是考試,而當作是個機會和長輩、老師簡短聊聊天,用輕鬆、自信的態度去面對。
其實我個人的經驗最怕看到學生兩手空空進來參加口試,想問問題完全沒有著力點,問一個問題學生回答不出來就僵在那裡,大家大眼瞪小眼,口試不到五分鐘就只好謝謝走人了。以理工科系的教授來說,我們希望看到學生思慮清晰、條理清楚、能夠快速地釐清問題、作出反應,即使一下子回答不出來,也能和教授溝通、討論,嘗試尋找答案,是個能獨立思考的學生而不是書呆子。另外有些大學理工科系會設計一些實驗考題,來考驗學生是否有獨立思考、動手實作的能力。
l 口試時不妨嘗試“主導試題”
口試時學生最怕的,恐怕是口試教授天南地北亂問一通,不曉得如何回答。其實大部分的大學理工科系教授對於高中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學了哪些內容,都不是十分清楚,所以大概也很少事前準備好一大堆題目,請學生當場演算,充其量是準備幾個概念性的“口袋問題”,“冷場”的時候伺機拿出來問而已。所以在口試過程中,學生其實非常有機會“主導試題”,把口試教授的問題引導到你比較熟悉的領域。
如何“主導”呢?不管申請或甄試的大學科系有沒有要求,都不妨準備一些資料,大部分的口試過程至少都允許學生作一小段自我介紹,或者會問像是“為何要來申請元智大學機械系?”之類的標準問題,這時候與其回答“我有三個弟弟兩個妹妹”,或者“元智大學聲望很好”之類不太營養的答案,不如掌握機會,提出“我高二時參加科學展覽,設計了一個智慧型機械人”,或者“元智大學機械系對於燃料電池方面的研究,特別是電化學反應的部分,我一直很有興趣”之類的回答,甚至曾經有一位學生主動帶了一艘模型船給我們看,很熱心地告訴我們他如何改造其傳動裝置,如果回答的內容引起口試教授的興趣,必然會追問下去,這時候學生便成功主導試題到自己比較熟悉的範圍,緊張的口試也可能成為輕鬆的討論,教授對這樣的學生也必然印象深刻。
l 申請入學、推薦甄試公平嗎?
談了這麼多,似乎申請入學、推薦甄試資料審查、口試過程都很短,而且主觀性比較強,大家心中一定有個疑問,申請入學、推薦甄試公平嗎?
大學聯招廢除時也曾經有強烈的反對聲音,理由是“大學聯招是公平的”。但是身為一個大學教授,我的觀察、感受是,大學聯招只有分數上的表面公平,卻造就了其他許許多多的不公平。對一個大學教授來說最嚴重的不公平是,社會大眾、高中學生對大學的了解和評價被所謂聯考排行榜嚴重扭曲,大家在評價一個大學系所時並不見得了解其師資、設備、發展方向,而只用了聯考分數這樣非常簡單的指標。相對的,往後大學入學以申請入學、推薦甄試為主流時,聯考排行榜不在,社會大眾、高中學生必須對大學系所有更深入、真實的了解和評價。
而對於申請入學、推薦甄試考試過程的公平性,在技術層面上大學當然要儘量作到公平客觀,而從道德層面上我也可以很樂觀地向大家報告,我個人的觀察是,絕大部分的大學教授都是非常有理想性的,在考試過程中大家都很努力作出最客觀、公正的評價,畢竟大家都希望錄取最優秀、最適當的學生。也許有人批評申請入學、推薦甄試評分太過主觀,也許每位教授心中都各有一把尺,但是在這麼多次的申請入學、推薦甄試考試中,我的經驗是每位教授心中的尺其實還蠻相似的,優秀的學生所有的教授都會給予很好的評價。
l 唯一真正的“致勝之道”
這也引出這篇文章的結語,我想大學的申請入學、推薦甄試可能並沒有什麼速成的“致勝之道”,我想唯一真正的“致勝之道”就是不斷地準備自己,讓自己成為一位優秀的學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