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03.18  中國時報
江文中


報載,全國公私立大學一半以上的大一新生,每天念書時間平均不足一個小時。上大一「普通物理」課時,半開玩笑向學生做了一回口頭調查。如果我們把「不足一小時」粗略訂為四十五分鐘,就我的了解,這個數字似乎仍高估了學生花在書本上的時間。

以筆者所任教的私立大學為例,大一新生的課餘生活被上網、交誼、社團活動、打工填滿。多數學生下課之後,書本即束之高閣,唯有考試前,才會拿來翻翻。簡單地說,學生念書,基本上可以「一曝十寒」來形容,所以如何估算每日的「讀書時間」,恐怕連學生自己都難以拿捏。

前陣子在課堂上做了一個實驗:我把一個物理定理以圖畫的方式表達在黑板上,仔細講解了一遍,然後請一位同學把這個定理用自己的話敘述一遍。這位同學的筆記本上畫了與黑板上相同的圖形,可是起身回答時,一臉錯愕茫然。為了鼓勵他,我把定理的大意重述一次。如此連續三遍,他才能以支離破碎的句子拼湊回答。有趣的是,期末考時,我出了一道簡答題,要求同學敘述該定理。我本以為課堂三問之後,所有學生必定刻骨銘心、永誌難忘。出乎意料之外,過半的同學該題交了白卷,包括當天起身回答的同學。

上週普物課剛進行到「高斯定律」,這是一個重要的電學定律,觀念上較難理解。我口沫橫飛,花了整整一節課的時間,透過各種圖形、例子闡釋該定律。本週上課時,我連續問了三位同學,無人回答得出何謂「高斯定律」。我不死心,繼續請第四位、正埋頭吃著便當的學生回答。在得到「不知道」的答案後,我只好將「高斯定律」再講一遍。

由此可見,課堂上,學生普遍有心不在焉的現象。令我感到驚訝的,是當我連續問了三位同學相同的問題,其他同學即使不記得該定律,但稍有求知欲者難道不會心生惶恐,想翻翻書本或筆記找出答案?但是學生所反應的蠻不在乎的態度,著實令人吃驚與憂心。

理工的觀念或問題,常常要用心思考才能理解,用力演算才能致用。以往我的考試命題方式是以習題為藍本,但是略加變化與演申,所以用功的學生,理應不會覺得太困難。拿這樣普通的方法測試學生,所得到的成績令人震驚,學生平均分數之低落與不在乎的態度,足以令最熱心的教師扼腕消沉。

在不得已的狀況下,歷年習題的指定份量一減再減,而考試的方式,也從習題變化演申逐漸變成習題原封不動。請想像一次期中測驗,十餘道習題題庫的範圍,在題目事前完全告知、考試時間充足的情況下,一個大一班級的平均得分為何?三十分不到!

筆者在大學任教七年,稱不上資深,但是卻有感情形每下愈況!分析可能的原因有二:第一是我們的教改使學生素質下降、學習動機愈形低落;第二則是大學數量增加之後,學生的平均素質下降。後者是許多中後段學校目前所面臨的窘境:招收不到資質、程度合格的學生。如果單純素質欠佳,但學生學習意願高,教學尚有可為。但是現在常覺得自己簡直不像在大學裡任教,除了必須扮演「循循善誘」的褓姆角色之外,還要配合學校多方策略,做糖衣包裝與嚴格督察的工作。

經常勉勵學生,應該多接觸不同領域,如果發現所念科系與自己志趣不合,不妨考慮轉換跑道,尋找最合適發展方向。詢問學生對於物理觀感,所得到的通常是不痛不癢的回答,既無追求學問的熱忱,也沒有確切的方向。對於大部分的學生來說,上大學彷彿像數饅頭般的義務,只等著畢業拿張文憑。而這種現象更有向研究所發展的趨勢


和三、四年級的同學聊天,詢問他們大學畢業之後要做什麼,所得到的答案清一色是要考研究所。再問他們為什麼要考研究所,就答不出個所以然來。

在大四「材料物理」的課堂上,向同學介紹奈米碳管等尖端的材料。我對著同學說:如果你是第一位發現碳六十的人,當你看見世間竟存在如此神奇的結構時,心裡難道不會充滿驚喜與成就?一位學生很坦白地告訴我,他不會有什麼感覺。這位同學打算念研究所,但我懷疑他對「研究」二字的意義究竟有幾許認知!(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2006.03.19  中國時報
別急,再拉學生一把!
趙坤茂/北市(教授)


昨日時論廣場江文中老師〈還在讀書的,請舉手〉一文指出,當今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意願及效果低落,筆者雖能理解江老師的無力感,但也要鼓勵像江老師這樣熱情的老師,一定要挺住,我們的下一代才有希望。

筆者曾在私立大學任教五年、公立大學任教近七年。我認為雖然公私立大學的學生在學習基礎的培養上有所差異,但只要導之以方,無論是哪類型的學生,我們總可以找出共振的頻率。在教學上,我一直覺得靈活的教材準備、互動的課堂氛圍、高度的學習樂趣以及精準的考核方式等都非常關鍵。有時候我們雖然準備了很多知識想傳授給學生,但若大部分學生連最基礎的知識都不懂,那我們就得適度地在教材上做調整,寧可學生到頭來只會一些基本的,而不是死記了一些專有名詞。

在授課過程中,學生的表情是最佳的視窗,如果大家一臉茫然,除非是三板先生(只看天花板、黑板、地板),要不然只要是有同理心的老師,能不緩緩腳步,再拉學生一把嗎?而避免走入這個死胡同的最佳方式,就是常常請學生回答問題,並鼓勵他們在課堂上思考提問。

適度地考核學習成果,也是很重要依據。如果考試成績分佈出現「雙峰」現象,那就要鼓勵不唸書的那一群不要放棄;最慘的情況是考試成績分佈呈現偏向低分的「偏鋒」現象,這表示我們的授課內容學生消化不良,應該再試試其他的良方加以改善。

我常想,課程進行中,一方面老師給學生考試,另一方面學生也給老師無形的考試,願師生們,都能珍惜這份共修的機緣。


2006.03.22  中國時報
愛讀教科書的,請舉手
陳唯捷/北市(政大學生)


連續看到〈還在讀書的,請舉手〉及〈還在讀書的老師,請舉手〉,身為文章核心的我們,也就是所有公私立的大學學生,應該要為自己做一番解釋。

以我自身為例,打工是想提前學習社會經驗,另一方面,撇開薪水的問題不說,最大的因素莫過於在學業上找不到吸引力。常常在上課看到同學們不是睡覺,就是做自己的事,當然,還是有聚精會神的一群。仔細觀察那些埋頭做自己事的同學,其實多數都是在看書。不管是英文雜誌、商業週刊還是小說,其實書本,在大家生活中還是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考試制度的功利主義常讓學生、老師模糊了焦點。從小就被灌輸得第一、考滿分的觀念,卻沒真正去了解每一個小孩子的興趣與專長。我們跟大家一起接受填鴨式的學習,一起被訓練成考試的機器,結果從教科書上,我們學到了面對問題時,腦子則是死腦筋一片空白,於是,誰還會想讀教科書?儘管大家心知肚明,但卻遲遲不見對此制度的改善。也許多元的教育制度跟靈活生動的學習方式會讓同學自主性的讀書和自發性的研究。

我們都該好好思考,爭取高分的同時,也要好好發揮自己的潛能,從興趣中培養自己的專長,而不只是一味的被教科書牽著走到了大學,卻對於未來和自己找不到定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tin20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