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惟亭/教育工作者(台東市)
最近許多報章雜誌都在討論台灣是否被邊緣化,不被邊緣化的好辦法就是提升國際觀。但對養成國際觀,我有些心得與想法。
日前帶著一批國中生出國旅行。這群孩子遇到不順遂的事情,就對著當地人用中文罵人。我三番兩次說:「請不要這樣說話。你可以用英文講給他聽。」但仍是有孩子繼續做。
在地鐵站,有孩子在手扶梯上反向奔跑,還有人跌倒,讓站務人員緊張地衝出來。我問孩子:「在台灣也可以這樣玩嗎?」他們開始互相指責對方,所以我又問了一遍,他們才搖搖頭。
往後的日子裡,無論到博物館或是餐廳,都要先講好,一定要輕聲說話,不要用閃光燈,也不可以摸,因為那都會傷害畫作或干擾到其他人,但總是冷不防地背後有閃光燈一閃或警鈴大作。
在餐廳裡,和我們一同用餐的客人總是很快地離開,或者是看到我們一大群人就折返。然後,孩子們抗議:「種族歧視!」我花了一些時間說明歐洲人或許是歧視黃種人的,部分原因是早年黃種人來到歐洲,都從事比較低下的工作,自然就形成了刻板印象。
我接著說,部分亞洲遊客也很沒禮貌,長久下來難免造成他人刻板印象,所以請孩子們自重。說了許多次以後,聲音已比較小,也會小心使用廁所,但還是喜歡用中文罵人,或跟過路人扮鬼臉、比中指。
國際觀和外語能力有沒有直接關係,我不知道,但國際觀的養成和禮儀教養有絕對的關係,我倒是很確定。自小培養禮貌,才會養成對於人和物的基本尊重,懂得尊重的小孩,才能夠越過尊重,更深一層去領略異國人事物的美感與價值,再回頭過來涵養對於自己、對於他人、對於環境的尊重與包容。
【2005/07/20 聯合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